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

# 26 | 《紫禁城遊記:宮祭》

非常欣賞進念.二十面體的《紫禁城遊記:宮祭》。一小時四十分鐘完全沉醉在劇中。

一向以多媒體創作見稱、予人前衛感覺的進念,請來江蘇省崑劇院國家一級編劇張弘,應「建築是藝術」之題,寫了一個富有時代感的崑劇劇本,傳統與現代擦出火花。

說它「富有時代感」,並非因它更改、變動了崑劇的模樣兒;相反,劇中演員的做手、身段、唱念,都是一貫崑劇的含蓄、富詩意的優美。

只是,《紫禁城遊記:宮祭》沒有講男女之間細膩動人的感情,而是想像明崇禎帝和匠工蒯祥同遊紫禁城,一人一鬼,一君一臣,從午門到媒山,相伴走在這條僅千步的皇者中軸線。透過他們的對話、回憶,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和紫禁城宏大的建築不斷被提及,從中帶出人生無常、關於宿命的思考,題材有別傳統,新穎而且特別。

崑劇的留白體現在舞台。舞台上只有生丑各一,鼓樂二人,總共四人就能完成一台戲。飾演崇禎帝的石小梅和飾演蒯祥的李鴻良只憑着演技,在沒有紫禁城佈景和道具之下,仍能帶領觀眾窺看紫禁城,感受明朝三百年基業終將覆滅的歷史性時刻。

另外,關於舞台,某些與主題呼應的曲詞一字一句投映在白色的背景。很喜歡看見舞台上出現文字——文字成為其中一項表演的元素,使簡單的舞台増添強大的震撼力。

這齣戲的結尾也別出心裁。最後一幕,沒有唱戲,沒有對白,舞台上靜靜地、慢慢地降下三尺白綾,然後曳落,燈光由明轉暗。明代最後一個皇帝死去。沒有帶走甚麼,一切皆空——這也不只是崇禎一人的荒涼,更是人類共有的荒涼。

這次《紫禁城遊記:宮祭》是第四度公演。希望這部藝術內涵豐富的戲能不斷重演,成為經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